AI浪潮席卷全球,大模型已成为政企数字化的“超级引擎”。以 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,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决策支持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政府治理与企业运营的各个领域,国内如华为、新华三等公司相继发布 DeepSeek一体机,这预示着大模型在政务和企业中狂飙突进。
然而,大模型在为我们带来巨大价值的同时,也伴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。数据安全就像一辆高速车的安全带——如果不系上,翻车风险随时降临!
如何在拥抱技术红利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?答案只有一个:系紧数据“安全带”,让数字化转型既稳健又安全!
国际权威机构Gartner在《AI安全和风险管理市场指南》中提出AI安全重点是:AI安全必须修炼四大核心功能,即威胁检测与响应、身份与访问管理、数据保护以及合规管理。
是指实时监测模型运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流量、恶意攻击,及时发现并阻止数据泄露风险; 可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够访问模型及相关数据,避免因权限滥用导致的数据安全事故; 则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与传输、脱敏等,防止数据在各个环节被窃取或篡改; 帮助政企遵循行业法规与数据保护政策,避免因违规操作引发的法律风险。
在技术能力层面,AI安全涵盖四层技术,包括基础安全技术、AI 特定安全技术、AI赋能安全技术以及安全运营技术。
为整个体系筑牢根基,保障网络、系统的基本安全; 针对大模型可能面临的诸如模型窃取、对抗攻击等风险进行防护; 利用大模型自身优势,提升安全检测与防御的效率和精准度; 则负责协调各方资源,保障安全体系的有效运行。
以DeepSeek等为代表的大模型是政企的“智能外挂”——它能够高效处理海量数据,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、优化业务流程、提升服务效率。在政务领域,大模型可以助力智能办公、智能审批,提升政府服务的透明度和效率;在企业中,它可以用于数据分析、风险预测、智能客服等,为企业提供有力支持。
然而,大模型的应用涉及海量数据的收集、存储和处理,其中不乏敏感信息和关键数据。在海量数据的狂欢背后,暗藏致命危机:一旦数据泄露或被恶意利用,不仅会损害企业和用户的利益,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。
参考Gartner对于AI安全的定义,政企在使用大模型时,需充分考量大模型系统的特殊性,构建全方位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。
对训练数据或交互数据,利用数据分类分级、敏感数据识别等技术,自动识别身份证号、银行账户、隐私对话等内容,并进行脱敏处理(如掩码、泛化、加密),确保输入模型的每条数据均符合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、《数据安全法》等法规要求。 利用实时过滤技术,实时拦截包含敏感关键词的提问,并对模型输出内容进行二次检测,防止“越狱攻击”与隐私泄露。并通过会话隔离、历史记录清除等技术,对上下文记忆管控,避免多轮对话中敏感信息被关联推理。 针对高敏感数据,数据不出域、模型不离场,隔绝外部渗透风险。并基于角色(如管理员、普通用户)和场景(如内部数据分析、对外服务)动态控制数据访问权限,实现“最小必要授权”。 构建数据流向地图、数据安全态势感知,实时追踪模型训练、推理、存储各环节的安全状态,异常操作秒级告警。此外,通过定期模拟数据泄露、模型劫持等攻击场景,完善应急预案,确保风险事件快速闭环处置。
对政企而言,大模型应用不是一场冒险者的游戏,而是一场需要“安全导航”的技术远征,唯有将安全基因植入智能化转型的每个环节,构建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,确保AI技术的安全、可靠和合规应用,才能真正释放大模型的价值。